?   在春节期里,免不了要吃吃喝喝。最开心的就数孩子了,趁机吃不少糖果零食。然而,近期,一款五颜六色备受孩子喜爱的零食却被推上风口浪尖。网上传闻,很多品牌类似“彩虹糖”的糖果会严重“掉色”,内含多种色素,不宜儿童食用。记者为此进行了实验,并邀请专家进行了解读。


   实验样品

   随机购买三包彩虹糖

   实验1

   彩虹糖“掉色”变“彩虹”?

   步骤:

   1、将糖分成黄、橙、红、棕等颜色,每个颜色挑出五颗彩虹糖。

   2、将糖依次排列在碟子上,围成一个圆。

   3、向碟子注入少量水,静静观察。

   变化过程:

   10秒左右,彩虹糖外皮慢慢溶解,色素融入水中,形成彩虹样的色块。

   30秒左右,糖皮都化了,多个色块融合在碟子中。把糖翻过来,能看到白色的糖心,外层的颜色完全溶解了。

   结论:

   彩虹糖遇水即“掉色”是真的。

   实验2

   “彩虹水”含色素可染色?

   步骤:

   1、将黄糖豆和红糖豆分别装在两个杯子里。

   2、分别向两个杯子注入水,用筷子搅拌。

   3、向两个杯子分别放入两张干净的纸巾,看纸巾的变化。

   变化过程:

   向杯子注入水后,两个杯子内的糖豆开始融化。

   15秒左右,左边杯子内的水变成了黄色,另一杯变成红色。

   分别放入干净纸巾后,左边杯子的纸巾被染成黄色,右边杯子的纸巾被染成红色。

   结论:

   “彩虹水”可令纸巾染色,内含色素。

   专家释疑

   “掉色”因含人工合成色素 合格产品无需恐慌 儿童不宜超量食用

   “彩虹糖”瞬间“掉色”和会“染色”的实验,令不少市民担心,该类糖果究竟是否有危险和适宜儿童食用?为解答该问题,记者特邀梅华街道食药监所所长杜亮作专业解读。

   为何会“掉色”

   含有人工合成色素

   为何“彩虹糖”会“掉色”和“染色”呢?杜亮解释称,从实验的现象和产品的成分表中可以明确地看到其标注含有的“诱惑红及其铝色淀、柠檬黄及其铝色淀、亮蓝及其铝色淀、靓蓝铝色淀、日落黄铝色淀”等成分,这些就是产生“彩虹”的来源,它们都属于可食用的人工合成色素,糖中部分水溶性色素遇水溶解,所以出现了彩虹样的色块。

   是否危害健康

   人工色素勿过量使用

   那是否含有色素就危害人体健康呢?杜亮认为,实际上,市民不必过度忧虑。他表示,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可食用的人工色素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在我国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专门的国家标准对用途、用量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更加严格,食品添加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非法添加和过量使用。“试验中的彩虹糖是一个合格食品,家长无需恐慌”。杜亮强调称。

   温馨提醒

   彩虹糖含添加剂 摄入过多存隐患

   需严格控制儿童食用量

   没有垃圾的食品只有垃圾的吃法,任何食品过量或者超量地食用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杜亮特别提醒家长,作为糖果类的零食,“彩虹糖”本身含糖量高,不受控制的食用容易导致儿童出现龋齿,营养失衡、肥胖、儿童多动症等不良情况;同时,个体之间的新陈代谢往往存在差异,尤其是儿童在成长期摄入过多的含铝添加剂对身体的健康发育存在隐患。因此家长需要严格控制儿童的食用量。

  

  

来源: 珠江晚报

栏目导航
本类热门
本类推荐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08-2018 © 珠海生活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560388882  客服QQ:2319408468 电子邮箱:23194084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