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底化道路将各村“点连成线”,通达城乡的公交车在其间往来穿梭,幼儿园、卫生服务中心、文化站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如今的斗门农村,新的魅力和活力正在显现。

  作为珠海“三农”工作的主战场,斗门近年来的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城乡二元结构现象依旧存在,“三农”工作面临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单一、人居环境整治任务仍重等短板,需要进一步以改革创新加快解决。

  2014年,斗门区被中央农办选定为珠海唯一一个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农村改革工作得到更高层面的指导,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近三年来,斗门扎实推进中央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建设,围绕农业结构转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农村金融、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等领域进行多领域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农村综合改革方面走出一条特色路径。

以乡村旅游为代表,斗门着力通过农村综合改革拓展农业新业态。图为农村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上洲村。关铭荣 摄

  新金融  行政村实现金融服务站全覆盖

  白蕉镇东围村是珠海典型的海鲈养殖大村,全村3000多亩鱼塘基本都以养殖海鲈为主。在村民看来,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白蕉海鲈虽然名声在外,但由于生产投入大、周期长,融资问题一直是压在村民头上的“大山”。“若资金跟不上,遇到风险可能连本都赔进去,损失就大了。”村里的老养殖户的黄丽婵说。

  笔者了解到,以往为防范信贷风险,大部分农民贷款需要提供相应的质押、抵押及不动产等担保,如果农民无法及时提供担保,在养殖周期内而与贷款失之交臂,就有可能遭受损失。另一方面,由于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信息不对称,农村贷款期限、结构、金额等方面的产品设计与农村资金需求不相适应,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探索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是中央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其目标之一,是要构建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合作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多渠道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

  随着试行信用户、信用村评定工作在斗门的不断推开,去年年底,东围村成为全市首条“信用村”并揭牌授信,60多信用户在不用抵押担保的情况下,每户最高可获得30万元额度的贷款。“如今经过信用评级后,农户贷款有了保障,养殖生产也更有信心了。”黄丽婵说。

  有了龙头产品在这场农村金融改革中的实践经验,相关的农村金融服务有望进一步推广覆盖其他领域。斗门区委农办主任刘孝雄说,以海鲈养殖等涉农生产项目为范本,斗门区计划完善农村金融保险服务体系,帮助缓解农户资金困难,继续推动种养殖业涉农生产项目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除了产品的创新,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也是金融支农的重要探索。2014年12月,斗门首个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在东围村揭牌成立,经过两年的发展,这一模式在斗门农村迅速复制,并在2016底实现各行政村农村金融服务站的全覆盖,“服务站能够为村民提供各项金融服务,与以往相比,村民足不出村,在家门口就能办理取贷款、汇款等金融业务。”刘孝雄说。

  新业态  “互联网+”点亮生产新模式

  在莲洲镇石龙村,村集体引进投资方对现有民宅、道路、环境等进行改造,将以往不起眼的破旧村屋改造成为集乡村文化与艺术欣赏于一体的民宿项目,打造珠海首条以艺术为主题的民宿村。“民宿村既盘活了农村资源,又能增加村民收入,为实现乡村生态、文化与项目商业价值共生提供了可能。”莲洲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斗门建设中央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的过程中,建立盘活农村闲置住房机制,发展现代旅游观光和农村健康养生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改革的推进,一批农业生产的新业态、新模式也加快孕育。

  斗门区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乡村旅游为斗门农村带来了甜头,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关注。按照部署,斗门将探索引入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大型休闲农庄项目,对于占地百亩以上、在农村地区有长期租赁经营意向的项目,拟配备相应的建设用地,打造成有影响力的旅游项目。

  随着电商平台纷纷布局斗门农村,斗门也在尝试“互联网+农业”的探索,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实现农产品产销两端的信息平衡,为农产品销售提供更宽广的渠道。

  据悉,自2015年9月与阿里巴巴签约合作以来,斗门积极筹建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网络,已建成36个“村淘”服务站,且全部实现盈利,月均代购额稳居全省前三。而在斗门区创办的“珠海渔都”网站,上线首日的成交额就超过了1亿元。通过“触网”,斗门农产品的销售打开了另一扇窗。

  与此同时,在政策、制度、管理以及财政等全方位的支持下,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推动农业生产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

  据悉,目前斗门共培育农民合作组织和新型农民合作社169家、各级农业龙头企业21家,认定家庭农场62家。仅去年斗门区就落实1200万元现代农业资金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惠及24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环境  今年再投1.1亿建设新农村

  跨过一条乡间水道的小桥,一排灰瓦白墙村居在桥头两边铺展开来。建筑主体淡雅的色调,与村道间的绿树、小河等搭配起来明亮得当,展现出别具特色的岭南乡村画风——这是莲洲镇东安村外立面整体改造后的成果,一改过去人们对农村房屋破旧、缺乏规划的固有印象。

  在这轮改革中,斗门在统筹推进城乡交通路网、电力电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整合配置好城乡教育、卫生、社保、就业等公共资源,扩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覆盖,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城乡一体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延伸到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刘孝雄说。

  据悉,目前斗门区已通过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级认定,全区93条村创建了省卫生村,105个村居文化中心的验收完成,“十公里文化圈”初步形成……教育、医疗、文化等项目建设在农村的铺开,让农村生活的便利化程度大大提升,拉近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

  在提升村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的同时,保留乡村文化特色尤其是古村落的风貌是斗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也是难点。“作为省级示范片区的莲洲镇目前在村道卫生、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已进行多项有益探索,使农村面貌大大改观。”刘孝雄说,其中东安村在村居外立面改造中融入岭南特色风格,进行统一的规划,成为村居环境提升的一大特色。

  据了解,自2016年底开始,斗门开始有计划地对辖区内部分村居外立面进行统一改造,今年这项工作将推行到更多的村居,预防出现新农村建设“有新房,无新村”的尴尬局面。刘孝雄表示,今年斗门区级财政将投入约1.1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主要是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等。

 

来源: 南方新闻客户端

Tags:活力 力显 显现 现!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相关文章
栏目导航
本类热门
本类推荐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08-2018 © 珠海生活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560388882  客服QQ:2319408468 电子邮箱:23194084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