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跃升”。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科技浪潮正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在广袤田野里大显身手。 科技浪潮为农业强装上“数智大脑” 当传统农业装上“数智大脑”,会有什么变化? 在山东寿光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里,AI巡检机器狗来回穿梭于一排排蔬菜田垄间,代替人工巡检蔬菜生长情况。 “算法代替了汗水,数据成了种地新‘肥料’。”寿光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员刘海宾介绍,机器狗搭载了图像识别设备,病虫害情况通过传感器进入后台,一旦发现异常,技术人员会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针对病虫害的防治,我们还搭配了智能植保机。”该企业负责人邱纯胜接过话茬,“以往病虫害防治需要耗费人工2小时/亩,现在通过AI设备可以把人工成本降到0。此外,开发的作物生长大模型,可以替代园区技术员来指导种植,且达到理想的产量。” 当前,从大田到大棚,从种植到养殖,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田间地头的“数字革命”正在催生农业全产业链的蝶变。 《规划》提出,加强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建设,稳定支持农业基础研究和公益科研机构,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相关企业超149.7万家。从区域分布来看,山东、河南、湖南农业科技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三省企业数量总和超过40万家,占总数的28%。 “下一步,将会同有关方面,聚焦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培育一批龙头型和高速成长型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潜力型农业科技企业,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科技浪潮为农业强国筑牢“钢铁脊梁” 自走式植保机、无人机……各类现代化农机装备驰骋在春耕一线,从春播春管到收获入仓,农业机械与科技的融合,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写下生动注脚。 行走在山东济宁嘉祥县满硐镇徐北村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农民犁地不用牛,种地不跟耧,浇水不拿锨,喷药不进田,智慧农机春管下的麦田孕育着夏收的希望。 从背负式喷雾器到自走式喷灌机,从100马力小型农机到2000马力大型“铁牛”……90后“新农人”李华锋经历的硬件变化,是我国农业机械升级换代的一个缩影。“小麦亩产1300斤已成为可控目标,从硬件升级到软件更新,有技术托底,希望今年产量和价格能够双升。”李华锋信心满满。 “智能农机扮演起了农业生产的主角”。嘉祥县农业农村局三级主任科员胡宝军介绍,近年来,各类智能农机装备的普及应用,大幅减轻了耕种收各环节劳动量。“目前全县小麦面积67.8万亩,一二类苗面积占92%以上,总体苗情长势良好。”胡宝军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农村经济研究室主任涂圣伟表示,数字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让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跑出了加速度,带来了农业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和发展效率的深刻变革。农业新质生产力正在不断引领农业现代化呈现新面貌、迈出新步伐。 从全国来看,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大型大马力、丘陵小型适用机具和智能化农机研发应用取得阶段性突破,植保无人机总量近20万架,年作业面积21亿亩次,一些领域实现了从“无机可用”到“有好机用”的跨越,加速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将广大农户更好更快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的快车道。 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预计超过75%,三大主粮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5%,基本实现了“机器换人”。 科技浪潮加快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根本所在。近年来,农业科技不断补齐短板弱项,推动种业自立自强。 “品尝一下,一根玉米上既有甜粒又有糯粒,口感不错。”在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深圳农科玉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赖柏霖向大家推荐“农科糯336”品种,“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公司自主培育出一系列鲜食玉米品种,整合生产销售全产业链条,形成从种子到餐桌的闭环。”赖柏霖说。 在论坛上,农业农村部种业专家咨询组组长、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余欣荣表示,要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瞄准世界科学竞争前沿和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加快突破种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规划》提出,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加快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推进重大农业科技突破,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 近年来,我国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南美白对虾实现从无到有,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28%、超过35%,正逐步摆脱对进口种源的依赖;一批高油高产大豆、耐密宜机收玉米等优良品种加快推广,为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了良种支撑;一些耐盐碱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了新路径……持续涌现的良种,对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只有将传统育种与智慧育种结合,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高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育种的‘加速度’。”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表示。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相关文章
|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收藏本站 |
Copyright 2008-2018 © 珠海生活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560388882 客服QQ:2319408468 电子邮箱:2319408468@qq.com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