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穿上“机械腿” 行走不是梦

在北京市丰台区一家康复训练中心,35岁东北小伙邵海朋正满头大汗地进行康复训练。他的腰腹、腿和脚等部位穿着黑色“机甲”。这套装备有着一个十分形象的名字——“外骨骼机器人”,它犹如人体外置骨骼,引领佩戴者一步一步迈向前方。

从下肢截瘫依靠轮椅出行,到如今可以拄拐行走几百米,邵海朋在外骨骼机器人的帮助下,一步步走出高空坠落的阴霾。

2018年,他穿戴外骨骼机器人分阶段走完了全程马拉松;2022年,他穿戴外骨骼机器人担任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手。今年,他的“野心”更大了。“我想把拐杖丢掉,真正实现独立行走。”他信心满满地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外骨骼机器人何以如此神奇?

北京大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艾机器人”)产品经理蔡小辉告诉记者,外骨骼机器人依据的是神经中枢重塑原理,通过可穿戴设备让偏瘫、截瘫、脑瘫等患者形成科学的站立、行走姿势,促进筋膜拉伸、肌肉力量增长,并在持续训练中刺激中枢神经恢复。通过促进站立行走,外骨骼机器人进而帮助脑损伤和脊髓损伤患者改善心肺功能、提升胃肠消化能力、防止泌尿系统感染。

外骨骼机器人的原理看似简单,但应用起来却是“内有乾坤”。作为医工结合、人机结合的典型代表,外骨骼机器人需要攻克两大技术难点,一是人机贴合度,二是算法精准度。

记者观察到,在邵海朋的髋关节和膝关节等多处,外骨骼机器人都设有相应绑带。在算法的精准控制下,这些绑带能够贴合人体曲线,调节运动方式。“比如,对于膝关节长期弯曲的老人,我们不能强行将他的腿伸直,而外骨骼机器人能够自适应他的关节状态,贴合患者身体。”蔡小辉补充说,算法还能根据患者不同的康复阶段和训练需求,自主调节机器人的步幅、步态、步速等,实现机器人辅助与人体行为的有机结合。

“相比于其他简单的康复器械或人工康复手段,外骨骼机器人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进行精准、科学的康复训练,提高恢复速度和效果,还可以买回家进行训练,更加方便。”邵海朋说。

记者了解到,我国外骨骼机器人发展虽然起步晚,但“跑得快”,尤其是在应用场景和治疗效果上,都具有国际领先优势。如今,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一代外骨骼机器人融入了人工智能(AI)技术,可以通过感应器,自主识别患者运动意图;同时,还能根据地面特征和周边地形环境变化,提供匹配运动助力,帮助患者形成正确行走姿态。

在我国,外骨骼机器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国脊髓损伤者生活质量及疾病负担调研报告2023版》显示,我国现有脊髓损伤患者374万人,每年新增脊髓损伤患者约9万人。目前,外骨骼机器人已进入全国各地上百家医院,患者可以在医院体验这一前沿科技成果。一些地区已经把外骨骼机器人纳入医保。

“未来,我们要进一步促进外骨骼机器人产品向轻量化、低价化、AI化发展,实现家庭版外骨骼机器人像家电一样普及。”大艾机器人创始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帅梅说。

Tags:行走 穿上 机械 不是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相关文章
  • ·施压和威胁绝不是同中方打交道的正确方式(钟声)
  • ·“世界需要的不是关税大棒,而是合作金桥”(国际视点)
  • ·慕尼黑国际工程机械博览会聚焦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
  • ·贸易战没有赢家,保护主义不是出路(钟声)
  • ·贸易战没有赢家,保护主义不是出路(钟声)
  • ·行走拉美手记丨“蜂鸟之国”悄然升华
  • ·特朗普说美副总统夫人访格陵兰岛“不是挑衅”
  • ·和评理 | 重振美国造船业?用保护主义固守一隅不是解决之道,在竞争中劈波斩浪才能行稳致远
  • ·记者手记丨“我们的岛不是谁都能买的”——格陵兰岛矿区小镇纳尔萨克见闻
  • ·马克龙解释“援乌部队”:不是要去打仗
  • ·海外市场迅增 中国工程机械融入“产业共赢”
  • ·中国“工程机械之都”长沙发力新能源 加速产品电动化
  • ·行走拉美手记|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寻找生态保护的努力
  • ·通讯|俄语话剧《我不是潘金莲》引发中国戏剧热
  • ·中国实践证明贫困不是无解难题(国际论坛·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 ·行走拉美手记丨在加共体首脑会议,“团结”成为关键词
  • ·和评理|关税不是“万能魔法”,也做不到“让美国再次伟大”
  • ·“这让我对冈比亚的农业机械化之路有了新思考”
  • ·当作业遇到AI,如何让人工智能成为学习“助手”而不是“枪手”?
  • ·数读中国|2024年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稳步向前
  • 栏目导航
    本类热门
    本类推荐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08-2018 © 珠海生活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560388882  客服QQ:2319408468 电子邮箱:23194084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