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我们在行动①】 王小庙村“唤醒”沉睡荒地 初春的王小庙村醒了。 一轮红日跃出,被一片碧绿麦田托住。 披上外套,刘瑞才出了门。60多岁的老刘是种了几十年地的老把式,每天头一件事,就是去田间地头转一圈。 “目前不用浇水,墒情非常好。再过几日,就该翻土准备春播啦!”老刘用手搓了一抔黄土高兴地说。 “荒宅变良田,农民心里甜。”河南郸城县张完乡王小庙村支部书记刘运荣接过话茬,在过去,这里是闲置破败的房屋和一些废弃的宅基地,那可是“外面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夜无灯,荒地杂草生”。 俗话说,“宁舍寸金,不舍寸土”。地荒着,大伙儿都心疼。“咱庄稼人最见不得地荒,甚至房前屋后都种上了庄稼。这两年一看见满是杂草的撂荒地,心里那个疼啊。” 村里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空心村整治,拆除残垣断壁。 要动老宅,谁都捏一把汗。为啥?村民对老宅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即使不住,也不会轻易退出。 果然,在前期摸排中就遇到了麻烦。 “空心村整治是好事,但是拆我家老宅可不行!”乡村干部往刘瑞才家跑了四五趟,就是两个字:“不拆。” “我先拆!”刘运荣请来挖掘机手,三下五除二拆掉了自家的废旧房屋。 党员先拆,群众没话说。 王小庙村10天清理出300多间荒废房屋,40多亩荒土变良田。 “说是老宅,其实是只有60平方米的土坯危房,30年了,墙角有缝,冬天透风,夏天漏雨。”刘运荣说起这件事来,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刘运荣介绍,曾经有380多人的王小庙村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村里绝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到城市打工去了。 “空心村”整治前,村内仅有8户人家居住,且多是留守老人,居住着20世纪的土坯房。很多老房子破败不堪、杂草丛生,遇到阴雨天还有随时倒塌的危险。 在党支部带动下,村民们陆续搬出。清理了瓦砾,新建了灌溉渠道,并使用省里专家研制的有机肥增强了肥力。 “空心村”整治后,村民居住环境大大改善。 村里老房子拆下来的砖头瓦块不仅没有被扔掉,还被废物利用,铺成林间小路,建成了小游园,老房子房前屋后的老树、大树也都被保留了下来。“留住了记忆,留住了乡愁。”乡亲们赞不绝口。 “空心村”整治后,村民收入也大大增加。 “前两天村里召开群众会,乡里说要在我们村继续发展特色种植,要流转不少土地。新增加的耕地流转后,咱们农民不仅腰包更鼓了,而且还能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打工挣钱,真好。”刘瑞才说。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10日 01版)
总策划:杨谷 监制:张宁 廖慧 统筹:李方舟 李宜蒙 采访: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胜昔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岩 配音:白冰 动画:李宜蒙 视觉设计:孔鹏 制作:光明网新闻中心 图片视频素材为光明日报河南站、郸城县委宣传部提供 作者:佚名 来源:光明网
相关文章
|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收藏本站 |
Copyright 2008-2018 © 珠海生活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560388882 客服QQ:2319408468 电子邮箱:2319408468@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