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反观在国际赛事上获奖的选手,比如我们的前辈刘欣老师,从外婆和自己的故事出发去谈中国女性地位崛起;比如夏鹏老师,从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文化出发去谈教育,谈“有教无类”,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感染力,非常打动人。再比如2011年国际英语演讲比赛冠军韩国选手,当时18岁,要去读沃顿商学院,他谈的就是自己通过做实习、尝试,发现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工作。这个话题太接地气了,也太真实了。所以,真的不存在小故事、小主题,small is beautiful。还有那年我的室友,一个菲律宾女孩儿,后来也进入了国际英语演讲比赛总决赛。她讲的是 a mother's love, 母爱如何滋养她先天残疾的妹妹,是很温情的话题,落脚点很低,但引人入胜,因为那是她每天在家里看在眼里的东西。
23日上午“一带一路”青少年英语演讲比赛中的中国选手,说的就是自己多年参赛的经历:一开始讲大人给写好的稿子,后来讲电视导演要求的内容,为了夺冠穿不喜欢的衣服,做不喜欢的笑容,赢了很多座奖杯却并不自在。她探讨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做演讲,要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做演讲。因为比赛中要提问,所以我提前看了这篇稿件,感觉哪怕只是文字,都很动容。我能感觉到it comes from her heart。 她演讲的时候场内也是鸦雀无声,因为心声是会被听出来的。
你要足够谦卑,去了解;更要足够自信,去分享,这样才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本身就有那么多值得思考和记录的东西。Don't take anything for granted from today and you can write a novel a year later.
2.Be authentic.
Authentic这个词我想翻译成“心直口快,不拘一格”,也就是在即兴问答环节,能切中要害,敢于表态,敢于说yes or no, 敢于说自己同意或不同意,能自圆其说就行,切忌繁文缛节、面面俱到。
这一点其实很能看出,公共演进的表达过程和趋势。最开始,“语言”本身就是亮点,评委会侧重考察一个选手的语音语调、流利程度、词汇等。那个时候回答问题确实是要“多说”的,要出口成章甚至长篇大论,扯出花样来。同时伴随的是“不把话说死”,因为这样可以凑满时间,比如“it depends”,“it’s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on one hand … on the other …”。
但我个人的感觉是这一套行不通了。一方面,大家的语言水平都上来了,英文都已经很地道,中文伶牙俐齿的人也很多,光拼语言是没有区分度的;另一方面,评委和观众的审美水平也在提高,最终走向内容为王。因此一个选手有没有鲜明的观点,能不能快速反应,能不能勇敢地给一个yes or no并且言之有理,能不能做到迅速进入提问者的话语体系,展开有效辩论、反驳、互动,高下立判。
我大学时候的演讲教练吴霞老师教我,a short but witty answer is always better than a long and average one.
我举两个例子。
还是匈牙利的选手,被问到,“你们国家有没有什么伟大的领导人,你想和大家分享的?” 他直接说,“No, I'm afraid there's no such one.” 我很喜欢他的诚实,那一刹那他脑子里肯定没有想“为了比赛我要赶紧现选一个”。但是这个选手也很机灵,还处在一个很好的竞技状态,他紧接着说,“但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位,他是……”。我个人觉得这是authentic和strategic的完美结合。